发表于 2021-04-08 09:46
图为抗日英雄杨经国
杨经国,字德一,又名杨全、杨耀生,1916年2月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官区余官乡杨家院。杨经国自幼聪颖好学,尤其喜爱阅读古今爱国者的著作。
1931年,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持续高涨,年仅15岁的杨经国萌生爱国主义思想,树立了拯救民族的伟大理想。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34年夏,杨经国到北平求学,但因各校招生期已过,一时未能入校,只好在弘达学院补习功课,在此期间,经常到北京图书馆看书学习。
杨经国在北平自学期间,结识了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的贵州同乡、中共地下党员傅以平和杜良俭,得到了傅、杜二人的帮助。傅以平向他介绍和提供了《生死场》《又月的乡村》《丰收》《大众生活》等进步书籍,使他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武装了自己的头脑。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猖狂。面对这样的时局,中国共产党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杨经国积极响应,参加了北平的抗日救亡活动、“一二·九”运动和“一二·一六”游行示威运动。
在“一二·一六”游行示威运动中,示威队伍遭到了国民党和保安队的镇压,杨经国不顾个人安危,当面质问国民党警察、保安人员,并同敌人进行了斗争。之后,杨经国还参加了党领导的平津学生扩大南下宣传团,在南下宣传团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1936年2月1日回到北平后,他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大会,并成为了第一批“民先”骨干队员。由于他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坚定勇敢和积极向上,经宣传团地下党员黄景山介绍,杨经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8月下旬,杨经国更名杨耀生被组织派到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学兵队学习。1936年12月12日,杨经国和学兵队的同志在党组织的指挥下参加了“西安事变”。
1937年5月,蒋介石勒令解散学兵队。党的东北军工委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需要,将未暴露的队员继续留在东北军,分散到各连队坚持工作;杨经国由北方局宋黎安排到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吕正操部继续做党的地下工作。
1937年10月,吕正操的六九一团遵照北方局指示,趁国民党军队南撤时,脱离五十三军回师北上,改编为人民自卫军,留在冀中,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杨经国被提升任二总队政治部主任,1938年春调往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冬回到冀中工作,任骑兵团政治处主任。
杨经国任政治处主任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晋察冀“大扫荡”初期,部队在“反扫荡”的战争环境中宵行昼宿,但他在环境艰苦、转战频繁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学习《共产党宣言》《党的建设》等书籍,他不仅学习政治,而且刻苦钻研军事理论,由于知识面宽,兴趣广泛,同志们都称他为“文武双全”的好干部。
1941年春,杨经国带领骑兵团一个排去大城县农村宣传抗日,面对猖狂的敌特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登台演讲,鼓励群众奋起抗日,积极搞好春耕生产。
1941年9月,骑兵团受命保卫上级机关的安全,在定县杨木村保卫战斗中,杨经国挫败了有飞机配合的千余敌人的进犯,取得了胜利,保证了首脑机关的安全。同年秋天,为了掩护群众秋收和秋种,杨经国带一个排负责监视和打击从据点出来破坏生产的敌人,此次战斗历时七天,掩护群众种麦子三千多亩。
1942年5月,敌人开始了“五·一”大扫荡,杨经国带领的骑兵团在河北省饶阳、武强、安平县一带活动,多次打击敌人,进行反扫荡,掩护群众转移。5月下旬,日寇清剿日益频繁,斗争更加残酷,杨经国带领的部队多次与日寇相遇,他跃马持枪,指挥战斗,拼杀敌人。在一次突围战斗中,因敌我力量悬殊,部队伤亡很大,而杨经国的乘马在战斗中被炸死,他身躯中弹,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六岁。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