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遵义市始终坚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黔北大地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市委书记魏树旺认为,目前,遵义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四梁八柱”基本构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关键词一:三大跨越
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顺应我国“三农”发展大势。遵义作为贵州第二大城市,是典型的“大农村、小城镇”,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抓住这一重大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具体的目标设定和推进步骤上,提出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和分步走的实施路径,并明确将湄潭、凤冈、余庆、赤水、绥阳等5县(市)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整县推进的试点,其余各县(市、区)分别选择2个及以上乡镇示范推进,小康村全面示范推进。
农业大市正向农业强市跨越。当前全市八大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其中茶园、辣椒面积均突破200万亩,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位。新型经营主体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生猪产业发展变挑战为机遇,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有龙头”,生猪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发展动力更足,抗风险能力更强。禁捕退捕有序推进,渔业发展技术居全省领先。
农产品生产大市正向绿色食品工业强市跨越。2019年,全市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含烟酒)852家,完成农产品加工总值504.76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6.2%,位居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累计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802张,位列全省第一。已有1800余家企业进入了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300余家生产经营企业进入省级农产品追溯平台,追溯产品涵盖茶叶、水果、蔬菜、禽蛋和猪、牛、羊肉,位居全省第一。播州区、习水县、凤冈县获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黔北粮仓”加速向“黔北钱仓”跨越。全市按照“稳粮、增收、调结构”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市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不断完善。通过大力实施“稻 N”模式,推广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及红粱种植等,深入实施绿色防控,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粮食品质。连续五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9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20万吨以上,产值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稳步增长,不仅展现出“新气质”,而且更具活力和韧性。
关键词二:乡村产业之兴
回眸奋进“十三五”,遵义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把新时代“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载体,把建设“遵道行义·醉美遵义”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要实现乡村振兴愿景目标,产业兴旺是重要支撑。全市上下因地制宜谋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始终按照“四新一高”的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持续增收走上小康。
一个个辣椒种植专业镇异军突起,一条条辣椒烘干线应运而生,延长产业链深入推进辣椒加工已成为全市辣椒产业发展的主基调,率先在全国发布辣椒价格指数,年交易量超过40万吨,交易额达80余亿元,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功能正逐步完善,“中国辣椒、遵义定价、买卖全球”目标正在全面形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必然选择。遵义市始终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聚焦农业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强化资金投入、科技支撑、人才支撑,着力把农业现代化搞上去,让人民群众从事农业的经济效益上得去。预计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4921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6倍,年均增长10.04%,总量位居全省第二。
农村一二三产业趋向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如桐梓县积极探索“旅游+”模式,创造的“桐梓经验”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创新模式。遵义作为全国5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单位之一,全市已基本完成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完成1872个村居的股份量化,其中1853个村居已成立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乡村振兴战略决不是简单的对‘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的‘提档升级’。”市委副书记、市长黄伟说,首先是要以科学规划为指引,严格执行农业产业规划要求,切实加大投入,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系统上完善功能配套。其次,要以产业支撑为根本和保障,始终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统筹抓好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引进和培育,广泛宣传引导群众积极自觉融入其中,努力培育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创新的新型农民。
关键词三:乡村面貌之新
听鸡鸣鸟叫,赏“梁桥”风光。在湄潭县梁桥村,通过实行‘寨管家’,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寨规民约》,农村环境越来越美,农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遵义市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截至目前,“厕所革命”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6.86万户,建设村级公共卫生厕所1623个,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目标。村庄规划管理不断加强,全面实现全市1265个行政村村庄规划,13173个30户以上村庄居民点规划全覆盖,“一图一表一说明”经验得到全国推广。卫生镇(乡)村(寨)创建扎实推进,打造卫生乡镇186个,覆盖率92.5%,卫生乡镇创建始终保持创卫工作在全省打头阵、走前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推进,全市616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涌现了一批如播州花茂村、仁怀枇杷村、赤水天台村等风景优美的村庄。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已覆盖1700多个村(居),全市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受益。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普遍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全面完善,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近10000公里,解决农村363.8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100%的建制村通公路通客运、30户以上村寨“组组通”硬化路,100%的建制村有安全饮水、有供电保障,95%的建制村通电话、通宽带,村级图书室(农家书屋)实现100%全覆盖,全市基础设施“六个小康行动”惠及95%的农村人口。
关键词四:乡村治理之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让群众既“富口袋”也“富脑袋”。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推动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共成功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647个,创建率达68.6%,播州区、桐梓县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
始终把夯实农村基层治理作为固本之策,加快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建自治、德治、法治“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农村治理格局。全市754个行政村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完成1884个行政村“雪亮工程”建设,全市2055个村居(社区)全部挂牌成立综治中心。大力开展村规民约示范村创建,着力推进村民小组自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务决策和监督。涌现出以“余庆经验”、湄潭“群众会 ”、道真自管委、凤冈县“党群直议”为代表的乡村社会治理遵义经验。余庆县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凤冈县琊川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播州区乌江镇老君关村、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湄潭县西河镇石家寨村等1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治理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关键词五:五个转变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截至2019年底,全市实现了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2.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革命老区遵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全市继续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确保摘帽县和出列村巩固提升不反弹、脱贫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不返贫,不断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持续开展贫困学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帮扶行动,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计划和贫困人口教育资助全覆盖。采取措施扎实推进“控辍保学”,实现贫困辍学学生全面清零。
医疗从“看病难”向“好看病”转变。全面实施医疗扶助保障到人、大病慢病救治到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人、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到人“四到人”举措,实现贫困人口“三重医疗保障”普及率100%,实现所有贫困村和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实现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90%左右。
住房从“旧面貌”向“新容颜”转变。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老旧住房整治“回头看”,累计完成5万户老旧住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累计改造农村危房40.37万户,惠及农村群众(贫困群众)150多万人。
饮水从“喝水难”向“喝好水”转变。加快推进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整治任务,累计建成农村供水工程3.5万处,受益人口643.9万人,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96%。
救助从“保障弱”向“兜底牢”转变。坚持应保尽保、兜底救助,排查脱贫不稳定人口、贫困边缘对象、低保中疑似未落实分类施保残疾人“三类”对象12527人,分类落实了兜底保障政策。全市保障包含防贫监测对象在内的农村低保对象共27.5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18.44万人。农村低保人均标准提高到每年4318元,增幅5.2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遵义市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新图景,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遵义农业现代化的景象将在不远的将来全面呈现。(图/文 李培松)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