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3-29 09:44
戏曲是我国国粹之一,其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两宋时期的南戏、元代的北曲杂剧、明清传奇等戏曲形态。而到了清代后期,花部兴起,则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阳戏,即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地方小戏。阳戏,全称为舞阳神戏,主要流布于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市的广大农村地区。根据阳戏表演艺术形式上的差异,人们又将其分为上河阳戏、大河阳戏和北河阳戏。其中,流行于湖南省怀化地区的是上河阳戏。
上河阳戏属歌舞形态的小戏,其初期表演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内容取材多贴近生活生产,主要表现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们一直在尝试用这种地方小戏来表现一些复杂的、重要的近代历史题材。2016年底,由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阳戏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侗山红》就是这样一次尝试。
《侗山红》以挽救党和红军的历史事件通道转兵为故事背景,以侗族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以侗族姑娘月亮和红军排长李宝山的爱情故事为吸引力,以军民血浓于水的关系为出发点,铸造了一部振兴阳戏的戏剧。众所周知,通道转兵就是在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于湖南省通道召开紧急会议,会议采纳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改变到湘西与红二、六军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挽救了处于危难时刻的党和红军战士。
《侗山红》就是这个时间点发生在芋头侗寨的真实故事。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移,中央红军某团三营一连与国民党展开了一场恶战,仅有排长李宝山与战士马大兵两位幸存者。淳朴善良的侗族父女龙十五和月亮救下了这两位红军战士,整个芋头侗寨都为保护这两位战士倾尽全力。最终,这两位红军战士一位为了保护侗族寨民而英勇牺牲,另一位养好伤回归了大部队。侗族青年折服于党的信仰和红军的人格魅力,纷纷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作品排演后,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在2018年第六届湖南艺术节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斩获了田汉大奖以及六项田汉单项奖,受到了评委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小切入 大主题
阳戏《侗山红》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其切入点非常小。剧情故事只围绕侗族人民和救下的两位红军战士而展开,总共分为六场,分别是“救红”、“藏红”、“护红”、“留红”、“怨红”、“送红”。这部戏很接地气,人物形象并非“高大全”。塑造红军战士形象时,既表现了他们有信仰的一面,也展示了他们情感上的软肋。剧中穿插了排长李宝山与侗族姑娘月亮的感情戏。面对爱情,李宝山的内心动摇过,也挣扎过,但是最终,对革命的信仰,对国家的大爱战胜了人间的情爱。李宝山唱道:“我不该动摇,我不该留下。入党誓言不能忘,决不能离开红军的家。革命路上走到底……”同样的,为保护红军战士,淳朴善良的侗族人民也选择了牺牲。国民党民团用杨寨老有些痴呆的孙子杨家喜的性命逼迫芋头侗寨的侗民交出救下的两位红军战士,杨寨老却选择保护红军,牺牲自己的孙子。但是红军排长李宝山为了救下杨家喜,选择挺身而出,最终英勇牺牲。正是这些,芋头寨的侗族同胞认识了红军、认识了党,许多青年选择参加红军战士,走上了追求解放之路。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大主题。
整部剧都带有悲剧色彩,贴近当时那个战争年代的生活的原貌。从戏曲一开头刚刚战斗完的环境描写,一句“潮湿的殷红”就给整部剧奠定了悲剧的基调。侗族人民与国民党民团发生正面冲突以及排长李宝山的牺牲更是全剧的高潮,以悲剧结尾。但是许多侗族青年却因为红军战士的人格魅力和信仰而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对戏曲中的美好事物给予了肯定。就像剧本一开头交代的,这是一个黎明。这个剧本虽然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但是在党和红军的领导下,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在群众的支持下,这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语言美 个性化
《侗山红》是阳戏唱腔与侗族大歌相结合的,音乐具有侗族的少数民族韵律,唱词和语言也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特定的场景里,演员所使用的唱词就是侗族特有的少数民族方言。所采用的字词也是结合了当地的地方口语,体现了戏曲地域性的特色。首先,戏曲的语言具有戏曲独有的口语化的特点。使演员唱起来朗朗上口,观众听起来觉得入耳。唱词通俗易懂、短小精炼。配合音乐,加上演员的表演,容易使读者沉浸于情境之中。其次,语言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能够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能够准确的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在描绘媒婆桂嫂的形象时,将她的职业特性描绘得十分生动,她的唱词三句不离其本行。由于杨寨老的孙子有些痴傻,所以他的唱词也就明显的表现了他痴傻的形象。在表现人物内心的踌躇犹豫、纠结不安时,唱词也随着人物的心情起伏而变化。最后,语言还具有动作化的特点。语言结合了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情和动作,给观众带来了最直观的呈现。演员的表情和动作都是经过专业化训练的,加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将编剧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真实的传达给了观众。全剧在语言细节的处理上十分注重人物的身份地位,会根据不同的人物创作出不同的语言,将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直白的呈现给了观众,还有一些诙谐的话语也给戏曲注入了多样化的元素。例如侗族猎人龙十五第一次知道李宝山是红军的时候,他问道:“红军不应该是红色头发红色眉毛,穿着红色的衣服吗?”这些幽默的唱词不仅使红军排长李宝山笑了起来,也使得观众捧腹大笑,整部剧就变得有趣又丰富。
民族风 特色足
《侗山红》这部阳戏的故事背景是芋头侗寨,所以整部阳戏都充满了浓浓的侗家风味。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着装都极具个性化。饰演侗族人民的演员不仅要会唱侗歌,还要身穿侗族特色的民族服饰,知晓侗族的一些当地习俗。在戴伯龙先生的《细说中华民族服饰》中提到,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是侗族人民追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同地区的侗族服饰也会不一样。所以,《侗山红》里面的服装就是依据通道当地侗族的服饰而改良设计的舞台装。在习俗方面,首先,是救下红军战士之后,月亮和其他侗族姑娘一起舂米。其次,是在民团团长带人来搜查红军战士时,媒婆桂嫂带领一众姑娘们对民团进行招待贵客的拦门酒。最后,就是红军排长李宝山身着新郎服与月亮假成婚,也具有浓厚的侗族风味。办喜事时,侗族人民要在寨门口放一地的红鞭炮,要办合拢宴,汉族少年也要入赘侗家。这都是属于侗家少数民族的特色活动。在侗族的习俗里,腰带和鞋垫是在男女双方确定了感情之后,女方赠送给男方的信物。所以在月亮确定了李宝山对自己的感情后,将腰带和鞋垫送给了李宝山。最后,凡是出现了地名的地方,都是极具侗族少数名族风情的典型地点。例如杨寨老有些痴呆的孙子因把玩共产党的党旗被国民党民团抓了起来,他说捡到党旗的地方就是芋头侗寨风雨桥。风雨桥是侗家少数民族特有的标志性建筑。从语言到服饰再到习俗,整部戏充分展示了地方戏曲被少数民族文化滋养的特点,也最大化的体现了地方小剧种的优势,给人以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新颖感。
总而言之,湖南省怀化市阳戏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侗山红》既仅传承了地方戏曲,将阳戏带回了大众视野,又弘扬了红色文化。在传承阳戏的同时,大胆地引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使其更加接地气。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历史进行现代解读。可以说,整部剧有着鲜明的“旧瓶装新酒”特点。虽然是传统的戏曲形式,内容却与时俱进,在表现方法上输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如此,可以获得现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共同喜爱。(华声在线 朱睿姿 李跃忠)
遵义红色教育培训: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