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8-06-14 10:27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1931年建立于金寨县麻埠镇,原属红四方面军编制。1932年10月,其73.74师随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以其留下的75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重建了红25军。蒋介石随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的“清乡”、“清剿”和“围剿”。对此,红25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童子军
鄂豫皖省委于1934年11月11日召开常委会,讨论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决定红25军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转移。11月16日,红25军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
1935年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随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之国民党军1个团激战,将其全歼。战斗中,政治委员吴焕先牺牲。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
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它是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
红25军是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却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经历数百场战斗而从未失败;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
毛泽东对此有过恰当的评价:“徐海东部队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称红25军“为革命立了大功”。
红25军差不多没有年过18岁以上的战斗员,大多数是鄂豫皖根据地在战斗中牺牲者的孤儿,有一些是随红四方面军入川子弟。他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参加游击队,后来组成以“儿童军”著称的红25军。这些年轻的红军将士以尚显稚嫩的肩膀,独立撑起了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
(一)红25军是“儿童军”
从当时的年龄结构看,说红25军是“儿童军”是有道理的。长征开始时,包括几位军领导在内,都很年轻。如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一点的是副军长徐海东,也才33岁。营团干部多是20出头,连排干部大多数不到20岁。军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也只有十七八岁。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红25军的队伍中,还有一批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
《共产国际》的文章中对此有过这样的描述:“在鄂豫皖边界人迹罕见的崇山峻岭上,十一二岁的儿童上山寻找自己的父亲,他们还是幼弱儿童就如大人一样懂事,他们亲眼见过白色恐怖的一切惨状,他们在幼年童稚时代就领略了一些政治常识。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红25军,产生了儿童军。这一部队大多数战斗员的年龄都是从13岁到18岁。”这就是对红25军这支“儿童军”的真实写照,既表明了这支“儿童军”产生的背景,也反映出“儿童军”的政治本色和年龄特点。红25军长征中每到一地,老百姓都叫红25军“童子军”或“娃娃军”。
(二)红25军长征是孤军行动
“完全是孤军行动,经常与强敌打遭遇战。”
“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军领导带头,大家都不要命了。就靠这么一股劲,一次次从敌人虎口脱险……”曾任军部卫生员的老红军李天忠,忆及70多年前的往事仍感惊心动魄。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部队中常见的现象,也正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个重要原因——
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理事。他那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所描述的“爪子似的伤残的手”,正是长征给他留下的永久印记;
副军长徐海东在一次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这位英雄的红军将领,此后是躺在担架上指挥全军到达陕北的;
当陕北在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再次身先士卒地冲锋时,不幸英勇牺牲……
红25军虽未经过雪山、草地,却是4支长征队伍中唯一一支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红军队伍。
主要领导人一死数伤,部队却能坚持到最后并取得全面胜利,在世界军事史上,实在是悲壮,也实属罕见。
(三)红25军万里征战,人数不减反增
红25军到达陕北,让当地军民耳目一新。指战员们都戴着八角帽,上面缀着红五星,服装整齐,枪支弹药充足,每个连队都有6挺轻机枪,俨然是一支正规军,装备和战斗力都大大超出了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红军。
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20余万人,结束时仅剩5万多人。而红25军虽然是一支弱小的红军队伍,却在国民党统治的中枢地带纵横驰骋、越打越强。
为何能创造这一奇迹?
“红25军的每个同志都是一副铁腿铜脚。”“因为常打恶仗缴获多,武器较好且弹药充足,就连后勤保障单位都实现了战斗化,全军行动便捷,战斗力强,一天一夜就能走100多里。”
“进攻时突然、勇猛,防御时敢于和敌人白刃格斗,转移时迅速持久,使敌人追不上,堵不住……”中央党史研究室王新生研究员指出,国民党军队虽然常常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红25军,却总是被各个击破,靠的就是这种成熟的战术素养!
“红25军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从军领导到普通战士,每个人都是出色的宣传员,部队每到一地都能发动起一片群众。1934年底进至秦岭以南时,全军只剩下2500人,但照样派出大量干部到群众中做工作。”
此后的半年中,红25军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招收数千青年参加红军。长征中的红军能建立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仅此一例。
这支打不垮的红军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他先后调动驻河南、湖北、陕西的41个团,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围剿”。
第一次“围剿”结束,红25军增至3700人;第二次“围剿”,红25军诱敌进至根据地中心区,全歼敌军整个旅1700余人……
“能够在一次战斗中歼灭装备精良的整团整旅之敌,标志着红25军在军事指挥方面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1935年7月,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红25军再度远征。沿陕甘边界行军时,整个部队断粮已经几天,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昏倒在地……
“但没有一个人开小差。”“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炕,小鬼们经常枕在军首长的腿上就睡着了。共同的革命理想,情似手足的氛围……给了大家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
9月15日,红25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胜利完成长征。这时全军共3400多人,加上留在陕南的2000多人,总共5400多人。
当然,在长征过程中,红25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积劳病逝;
2、红25军政委吴焕先英勇牺牲;
3、正副军程子华、徐海东身负重伤。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