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8-05-21 10:00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历尽艰难险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在中国革命史、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湖南既是红六军团西征的落脚点,也是红二、六军团会师后长征的出发点,而“通道转兵”更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起死回生的重要转折点。[1]可以说湖南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经过的极其重要的地区,正是在广袤的湖湘大地上,红军开始逐渐克服“左”倾错误的军事指挥,一往直前的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渡过了生死存亡的危局。红二、六军团以及中央红军在湖南境内谱写了一曲曲英勇雄壮的英雄赞歌,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革命先烈们在湖南长征中走过的光辉足迹、众多相关的历史建筑、历史史迹等,它们既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特别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红军长征途经湖南的光辉足迹回顾
红军长征在湖南经过的县份多、地域广、影响大。湖南既是红六军团西征的落脚点,又是红二、六军团长征的出发点。从1934年7月23日至11月7日,任弼时、萧克等率红六军团奉命先遣西征途经湖南;1934年10月16日至12月18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六千余人长征进至湘南;1934年11月至1936年1月19日,任弼时、贺龙等率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建立根据地,开展斗争,其后誓师长征,挺进湘中,由湘入黔,北上抗日。这三支长征的工农红军队伍在先后一年半的时间里,途经湖南现在的9个市州48个县市区的广大地区,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长征史诗。[2]
1934年夏末,第五次F反“围剿”在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败局已定。中央苏区在蒋介石的重兵包围和猖狂进攻下,根据地不断丧失,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随时面临着被全部消灭的可能,中国革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为此,中共中央被迫决定开始实施战略转移,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一部分红军就地开展游击战争。为配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经李德提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同意,决定以红六军团为西征先遣队提前奔赴湖南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向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下达《关于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创造新根据地问题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经过短时间的准备,8月7日,红六军团在任弼时等人的率领下,从江西遂川横石和新江口出发,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向湖南中部地区进发,揭开了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红六军团不畏艰险、日夜兼程,英勇奋战,先后突破几道敌人的封锁线,于8月11日抵达桂东县寨前圩。次日,又于该地召开了庆祝突围胜利誓师西征大会。会后,红六军团千里迂回大湘南,抢渡湘江,主动南下。经过蒋家岭战斗、城步莲花桥战斗、通道小水大坡界战斗、靖州新厂战斗等众多激烈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沿途设阻之敌。顺利进入黔东,并于10月24日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创建了湘鄂川苏区。英勇的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牵制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于10月上旬也纷纷做好了准备,分别集结,10月12日相继出发。10月21日,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后,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在获悉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消息后,遂决定去湘西与之会合。10月30日,中央红军前锋攻克湘南汝城。11月4日,突破敌第二道封锁线。11月15日,又占领临武,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然而由于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甬道式行军,行动迟缓,暴露了战略目标,使得红军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面对蒋介石在湘桂边境的重兵围堵,中央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英勇奋战,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12月1日强渡湘江,冲破了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损失惨重,此时中央红军已由最初的八万六千余人锐减了5万余人,仅剩余3万余人。这也引起了红军中各级将领和广大战士对“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严重质疑和愤慨。12月10日,中央红军进入怀化通道县境内。12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建议,为尔后黎平会议决策红军战略计划转变,作了必要的准备。通道会议是中央红军在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从危机中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完全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至此,中央红军离开了湖南。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创建了湘鄂川苏区,在当地不断开展武装斗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有力的的支援了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1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边省委正式在大庸(今张家界)成立,后移至永顺塔卧。根据地建立后,先后粉碎了国民党80多个团的六路围攻,英勇歼灭敌军一万余人。出于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形势需要,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六军团深入湘中及湘西,协助中央红军歼灭沿途围堵之敌。12月5日,贺龙、肖克等人率红二、六军团主力向湘西进发,先后攻打沅陵、桃源、常德等地,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冲破敌人的包围封锁。其后,红二、六军团继续坚持在湘西地区进行斗争,多次打败来犯之地,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英勇作战,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坚守根据地长达一年之久,并通过扩红发展到一万七千余人。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和党中央的命令撤离根据地,在桑植举行突围誓师大会,挺进湘中,转战南北,机智灵活的冲破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胜利实现了出湘入黔的战略目标。
二、湖南省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在湖南经过的红军长征部队分别是红军第六军团,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军第二、六军团。他们所途经的地方有九个地区的四十八个县(市)。分别是郴州地区的桂东县、汝城县、宜章县、桂阳县、临武县、资兴市、嘉禾县、郴州市;永州地区的新田县、宁远县、蓝山县、道县、江永县、江华县、祁阳县、双牌县、零陵县;邵阳地区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洞口县、隆回县、绥宁县;吉首地区的永顺县、龙山县、沪溪县;张家界地区的桑植县、永定区、慈利县;怀化地区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溆浦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沅陵县、新晃县、辰溪县、会同县;娄底地区的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益阳地区的安化县;常德地区的桃源县等。[3]在这片广袤的湖湘大地上,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又珍贵的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如下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征:
(一)分布广泛,种类齐全
红军长征在湖南所经过的九个地区的四十八个县(市),保存下来的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围绕红军长征途经的这些县城、乡镇成点状分布,根据相关文物保护名录统计约有150余处,但相对而言,怀化市、张家界市、郴州市、永州市的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相对集中,数量较多,集群优势比较明显。同时这些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种类齐全,按照性质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战争战斗遗址、著名战役、名人故里、会议遗址、红军故事等五种类型。如:工农红军活动纪念馆(增日乡增日村)、桂东县红军村、誓师西征旧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红军楼”、红军墓、红军标语、塔卧镇中共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通道转兵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碑等战争战斗遗址;延寿阻击战、百丈岭战役、蒋家岭会战、血战湘江等战役;贺龙元帅故里、粟裕故居、萧克故居、廖汉生故居等名人故里;“红六军团誓师西征”座谈会、抢渡湘江战前会议、“小源会议”、通道会议等会议遗址;“半床棉被”、“瑶民大妇勇救红军战士”、“四爷爷帮助红军过桥”、“肖克让水给战士喝”等众多红军故事。同时,这些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很多与优美的自然资源、民俗风情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有着独特的魅力。
(二)遗址较多,保存较好
湖南省作为红军长征中所途经的重要省份,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传奇故事和众多光辉事迹。他们战斗过、生活过、驻足过的广大地域至今仍可以寻找到他们当年的足迹和历史的身影。大量保存下来的会议遗址、战役战斗遗址、根据地机关遗址等历经八十年岁月的洗礼,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矗立不倒,默默讲述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根据调查和统计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中的红军遗址数量多,约有100余处,在相关部门的精心维护和人民群众的自觉保护下普遍保存较好。如:湘南起义指挥部、梨山纪念亭、邓家祠堂红军标语、县总工会院内“红军墙”(湖南最大标语)、抢渡湘江战前会议会址、小源公祠、冷水镇红军纪念碑、钟水河渡口、祠市公社红军烈士墓、岸山红军烈士墓、道县茶园渡、潇水浮桥、何氏宗祠红军墙、洞口县花园红军桥、红军街、西中红军烈士纪念碑、肖氏宗祠红军标语墙、半边庵战壕、十字铺红军亭、鸡公坡红军纪念亭、湖南坡红军战场遗址、马颈坳渡口、金鞭溪红军路、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龙堰峪、红军长征便水战斗遗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通道转兵纪念馆、通道小水战斗纪念碑、通道县红军标语、红军驻足地“吉新庆”南货铺、“新裕”锡矿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大水田红军长征纪念地等,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
(三)底蕴浓厚,特色鲜明
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底蕴浓厚,人文资源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红军长征在湖南经过的地方就是很多红军湘籍将领的故里,主要有贺龙元帅故里、粟裕故居、萧克故居、廖汉生故居等;另有有不少湘籍将领长征再次途经湖南家乡,如:毛泽东、左权、李志民、彭绍辉、宋时轮、谭家述、王震、谭政、肖克、唐延杰、耿飚、宋任穷、杨得志、邓华、唐亮、廖汉生、方强、苏振华、杨勇等,不可不谓名人众多,而这些湘籍将帅的故居、纪念馆、英雄事迹,无疑更加丰富了我省的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特殊的集群效应——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与红军长征在湖南。这些湘籍革命家在红军长征经过湖南时期的表现,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所流传下来的有形的、无形的史迹,都是极其珍贵的长征红色文化遗产。同时,湖南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9个,为数众多的伟人故居、革命纪念碑、纪念塔、革命遗址、旧迹、活动场所以及与革命有关的文献、图片等,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其中不少就是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交相辉映,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共同铸就了湖南作为红色资源大省的地位。
三、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价值
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决定了其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中蕴含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革命道德情操,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个革命先烈的故事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及爱国主义的光芒。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对于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价值
红军长征在湖南时期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最危险的一段,面临着“左”倾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可谓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但也正是红军长征在湖南的这段艰险经历,使得广大战士和指战员认识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开始认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特别是通道会议,挽救了危机中的中央红军,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群众基础,准备了思想、组织条件[4]。同时红军长征过湖南,宣传了革命思想,撒播了红色火种,书写了英雄事迹,湖南党组织和湖南人民踊跃支援红军,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而红军长征经过湖南沿途众多的光辉足迹、历史事迹、建筑旧址等也成为宝贵的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成为留给湖南人民和中华儿女的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长征红色文化遗产是红军长征在湖南的真实见证,是中国革命历史的时代记叙,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长征时期,红二、六军团以及中央红军在湖南境内谱写了一曲曲英勇雄壮的英雄赞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革命先烈们的光辉足迹、众多相关的历史建筑、历史史迹等,它们既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特别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感知革命先烈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勇于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品质,从而强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的理解,更加自觉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而把这些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5]同时,对我们确立正确导向,树立鲜明旗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三)旅游价值
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它是旅游资源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红色旅游极其珍贵的特色旅游吸引物。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决策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发展。据统计显示,2004年至2014年,十年间湖南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突破4亿人次,实现红色旅游收入突破1600亿元人民币。目前湖南共有2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4个红色旅游等级景区,成功打造了多个红色旅游品牌。如怀化通道举办了“红色通道美丽侗寨”纪念通道转兵80周年暨2014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同时,其中不少红色旅游景点正是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桑植)、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新化)、恭城书院(通道)等。进入2016年,湖南省红色旅游迎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湖南红色旅游发展必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好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促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四、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
(一)提高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认识
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近代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珍稀的红色旅游资源。它是湖南省红色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最具影响力的特色资源之一,是湖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革命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文化价值、社会教育价值。[6]从经济价值分析,它可以转变成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吸引物;从革命文化价值分析,它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给人以教育启迪;从历史文化价值分析,它是历史的记忆,历史的见证;从审美文化价值分析,它是社会美、物质美的体现;从社会教育价值分析,它可以资政育人,传承文化,给人教益。因此,保护好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就是保护湖南红军长征的历史文化记忆,也就是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因此,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挖掘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内涵。文化内涵是一切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灵魂,只有充分领会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刻内涵,才能不断提升其品质,彰显革命先烈们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质,才能结合时代赋予其新的气质,这样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才能永远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为了充分挖掘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内涵:一是要加强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研究,深挖长征文化特质。二是要抓住长征主题,凸显资源特色。三是外化长征红色文化,解读其深刻内涵。
(二)加强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
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我国极其宝贵的革命遗产和近代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必须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强化对革命文物、文献、建筑、遗址等“长征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参照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方法,对重大战役、重大事件以及在民间留存的长征红色文物等进行局部的原风貌保护。为此,我省围绕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一契机,努力做好长征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排查工作。系统研究、梳理、整理区域内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深入开展红军长征相关全国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隐患、消防安防防雷、维修保护、展示陈列、周边环境、开放服务等情况排查,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绩[7]。然而保护是一个系统,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不仅要注重对重要文物、遗址遗迹、纪念地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注重对革命历史文献、红色歌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真实性、整体性、可读性、可持续性。要推进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有效传承,加强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网络数据库建设。首先要进行文物普查,摸清底子;第二,纳入保护,将抗战文化遗产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第三,保存信息,对非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已经消失的遗址,实行挂牌保护,将历史信息保存下去。[8]关键是要努力做到有效保护,保护实物、修复实物、整治实物,出台相应的规范与制度,使保护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做到永续利用,不仅注重遗产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要努力寻求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坚持“绿色”、“协调”、“开放”、“发展”、“共享”的理念。
(三)整合湖南境内相关红色文化资源
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作为红色资源大省,有着极其丰富和独具特色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在湖南这块红色热土上,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红军长征等众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涌现了黄兴、宋教仁、蔡锷等民主革命先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黄克诚等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向警予、蔡畅、杨开慧等巾帼英雄,可谓“革命摇篮,伟人故里”。[9]对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为了保护而保护,将其孤立起来,而必须对湖南境内相关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整合,将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与湖南省红色旅游的发展统筹起来,协调推进,着力发展红色旅游。2013年,湖南省政府将韶山确定为第一轮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此后又相继将通道、炎陵、汝城、宜章等红色旅游重点县列为第二轮、第三轮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而通道、炎陵、宜章等县所依托的红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与其它各种丰富的红色资源整合起来,以点带线,串点成线,极大的丰富和促进了湖南红色旅游的发展,也使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充分利用。
(四)开发长征红色文化遗产特色旅游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文化是旅游产品的魅力。湖南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特有的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通道转兵”等。同时努力打造旅游精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一,规划设计高水平。整个设计风格应统一为庄严、神圣、肃穆,同时长征红色景区的风格特色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材料,施工工艺都要高标准、高要求。第二,景区环境质量要高,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表现形式要巧妙结合得当。长征红色文化遗产旅游要与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第三,从全局入手,合理布局相关基础设施,让游客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心情愉悦。第四,精心撰写有关宣传资料,全面反映景区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做到图文并茂、印刷精致。同时,红色旅游产品要在求特、求新上下功夫,注重教育性、观光性、时代性、参与性、体验性。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看看遗址、看看照片展览等层面,需要研究旅游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不断创新手段。[10]可以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听革命故事、欣赏电影、演唱革命歌曲、寻找战场遗址等方式,增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相关纪念馆可以定期举行模仿工农红军的军事演练、野营,观看长征的相关电影、电视;请专家讲述红军长征在湖南的历史文化;组织入党宣誓,教唱红色经典歌曲,运用声、光、电的手段展示血战湘江、通道转兵等场景的4D电影等。
(五)打造长征红色文化遗产特有品牌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更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则是红色旅游业的优良旅游载体,宝贵的旅游资源。湖南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使之成为我省红色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红军长征在湖南所经过的地方旅游资源遗存丰富、类型多样,很好的展示了当时红军长征时的历史情况。同时湖南段红军长征沿线既有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又有凤凰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土家苗家风情等优势旅游资源,融“绿色”旅游资源、“俗色”旅游资源、“古色”旅游资源于一区。因此,在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将红色、古色、绿色、俗色有机结合起来,以红色为主带动区域内的古色、绿色、俗色的联动开发,打响“红军长征在湖南”这一特有品牌。树立起“大旅游”的观念,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旅游开发,将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与红色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区域红色旅游的精华融入到“红军长征在湖南”的“大旅游”的各个要素中来。积极引入旅游文化资源登录与管理制度,着重开发一些具有特色鲜明、内涵浓厚,能够充分体现红军长征在湖南这一主题的旅游项目,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来提高红色旅游的品味。如怀化举办了纪念通道转兵80周年暨2014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取得良好反响。
(六)加强长征红色文化遗产宣传力度
红军长征在湖南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却发展较晚,品牌形象缺乏,影响力相对有限。为此必须要加强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力度,实施一整套主动、积极地宣传营销,只有这样湖南红军长征的光辉史迹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才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更加充分的利用,以“红军长征在湖南”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游客的数量也必然会得以增长和提高。为此,一是不断完善湖南长征文化遗产资源相关资料的编制和印刷,如《红军长征在湖南》文史资料丛书,还可编写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名录、概述,红军长征在湖南研究等。二是与主流媒体、旅游杂志和旅游网站合作,开辟专栏、专题等形式,把湖南长征红色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个整体品牌进行营销和推广。三是建立湖南长征红色旅游主题网站,不断丰富旅游网站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增强其知识性、吸引力、可读性。四是着力开发湖南长征红色文化相关产品,要深入挖掘红军长征在湖南的历史、人物、事件遗存,不断发现事物背后的英雄故事,积极开发文化产品,创造更多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优秀文艺作品,再现湖南红军长征的历史文化,彰显独特品牌。
作者简介:
刘建平(1963—),男,湖南衡阳人,博士,湘潭大学副校长,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及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红色文化、中共党史。
王昕伟(1994—),男,陕西汉中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项目基金: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宝根.红军长征在湖南[J].老年人,2015.1.
[2]夏远生.“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在湖南的长征与湖南人的长征[J].新湘评论.2016.1.
[3]彭珊珊.红军长征湖南段红色文化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研究[D],湘潭大学,2010.
[4]真言.红军长征在湖南学术讨论会综述[J],湖南党史通讯.1986.1.
[5]徐仁立.论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现实[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15.
[6]刘建平、刘向阳.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9(5).
[7]李国斌.湖南红军长征相关文物保护单位9月底前对外开放[N].新湖南,2016-03-14.
[8]刘建平、刘向阳.南岳衡山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9]黄得意、李耀华.湖南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升级版[A].湖南新闻网.2015-3-10.
[10]刘建平、莫超.论炎陵县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0.
评论 (0人参与)